總網頁瀏覽量

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

作壆坑村盆菜慶新春

盆菜先在祠堂內向祖先供奉。

魔術表演。

李德榮(紅色唐裝)參加魔術表演。

客家麒麟遊村。

太極表演。

男爵大排檔出品的盆菜。

村民共享盆菜,吃得很滋味。

香港經濟民生聯盟沙田社區幹事周秉謙化身財神大派利是,
  
沙田作壆坑村新春盆菜宴2014於馬年初十在村內李氏家祠前舉行,筵開30席。宴前並有魔術、歌唱、太極拳、舞麒麟等表演助慶,數百村民及親友冒雨觀看,然後圍爐共吃,歡聲笑語,喜氣洋洋。
  
盆菜宴的主辦者包括作壆坑村前村長李官泉、香港工商總會沙田分會會長李德榮、村長李德華與李德貴、李德威、李德富等。主辦者之一李德榮表示,為村民舉辦新春盆菜宴已是第四年,舉辦的原因是村內有新老村民,子女亦日漸長大,大家共吃盆菜,可增進睦鄰關係,促進社區和諧。盆菜宴亦越辦越受歡迎,大家共享新春喜氣。
  
李德榮是香港中菜評審局委員,擅長大江南北中西各路菜式。30盆客家盆菜於早上在他於佐敦開設的男爵大排檔製作,再送回村內家祠供奉祖先,然後與村民分享。當日邀得沙田鄉事委員會主席莫錦貴、沙田區議會主席何厚祥、沙田鄉事委員副主席李志麒、沙田區議員李有全和衛慶祥、沙田民政事務處高級聯絡主任(主管)盧衛文、沙田區助理警民關係主任司徒華等出席。香港經濟民生聯盟沙田社區幹事周秉謙化身財神向村民大派利是,送上祝福。
  
作壆坑是新界沙田區一個地方,位於沙田城門河南岸,沙田圍西南的坳背山山坡地帶,以及其西北面的填海地。「作壆坑」原名「竹壆坑」,因使用竹建造小壩(粵語稱為「壆」)堵塞坑水而得名。它位於今博康邨位置,為李姓原居民村,祖籍為廣東省五華縣。清朝乾隆年間,其祖先搬至大埔船灣淡水湖附近的烏蛟騰居住,其後一房搬至「作學坑」定居,當時村落的位置在較北面的位置,處於沙田海的淺灘旁邊,至今已有二百多年,也有分支到西貢及九龍坑的。
  
由於各房仍有聯繫,所以,凡有喜慶或祭祖,都會聚首一堂;每年仍有一次總動員往大埔拜太公山,因總太公葬於大埔,現時仍有所謂「食山頭」,據說,昔日頗為隆重,在拜山前一晚,眾人齊集祠堂,用禾草席地而睡,翌日一起出發拜山,由於拜山者往往在千人以上,所以往往用大鑊煮食,坐在地上用大盤盛載食物,約八至十人共食一盤菜。
  
作學坑村民在戰前以種禾為主,兼種蕃薯、栗米等,亦有擔柴及草往九龍城出售;由於該村比較貧困,所以沒有學校或書塾,村中讀書者寥寥可數,即使能負擔者,也要往曾大屋或沙田圍就讀。
  
日治時期,全村幾為日軍放火燒光,僅餘一間祖屋,這間屋只是日本人用來存放禾草作為餵馬之用,更慘的還有日軍在四週佈滿地雷,不少村民被炸死,一些則是餓死的。生還的村民多逃往大埔,和平後才搬回來。戰後,村民用鋅鐵及茅草等簡陋材料建屋,至1950年代末期才改用木材,及後,有錢的才改用磚來建屋。村民亦改為從事建築業或小工業而捨棄農耕。
  
1970年代末期,香港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,將原村搬往村後的坳背山道,村名仍叫「作壆坑」。原址則被填海,興建多個公共屋邨,包括博康邨、乙明邨及沙角邨。其中的博康邨原本計劃以地名命名為「作壆坑邨」,惟因「壆」字生僻,最終改以諧音「博康」命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