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國中世紀文化的露天博物館。 |
城牆的殘骸。 |
到處是賣酒的商店。 |
各種葡萄的樹苗有售。 |
在聖埃米里翁吃的午餐。 |
原型的馬卡龍。 |
片片的紅瓦古墻,清一色的土黃石房,碎石舖滿成的窄路小巷,在碧藍天空下景色怡人。我還沒喝上聖埃米里翁的佳釀,便已為這美麗的中古城鎮所陶醉。
有歷史學家形容聖埃米里翁「簡直就是法國中世紀文化的露天博物館」,事實上,古鎮的建築結構經長時間的歲月洗禮,迄今真是沒有多大的改變。
入鎮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是一堵高高的城牆的殘骸,它高20米,長26米,也叫「長城」,當然不及中國的萬里長城,但它當年確實起過防御法國及英國敵人入侵的作用,如今牆下是青葱一片的葡萄園。
鎮內有小路串聯多個遺迹,供遊客逐一憑弔瀏覽。聖埃米里翁昔日分為內城和外城。內城位於山頂處,也叫高城,集中了教堂,修道院等宗教場所,只有傳教士和貴族有權居住,這令我想起西藏的布達拉宮,也是高高在上。
而外城也叫低城,位於山坡平原處,是百姓和商人聚居地。除特殊情況外,低城百姓是禁足進入高城,內外城間有一處過道,是進入內城的唯一的通道,有人駐守收取進城費。
艷陽下的古鎮,高低起伏的石頭小巷裡,到處是賣酒的商店與餐廳,每間商店都陳列大量各種牌子的紅酒,還有精緻的品酒器皿,閃亮典雅的水晶杯,有的門前還放著各種葡萄的樹苗出售,要不是旅途攜帶不易,真想買幾株回港試種。商店的售貨員大都溫文有禮,沒有高聲招徠搶生意,也沒有因為你只看不買而施以白眼,相當配合這古鎮安寧和祥和的氣氛。
在聖埃米里翁吃了一頓午餐,品了一瓶葡萄酒,吃了法國腸和原型的馬卡龍。雖是餐酒亦不錯,而原型的馬卡龍的色澤啡黑淳樸,不像今天被法國甜點師創造成包著各種內餡的五彩繽紛的樣子。
據說,馬卡龍最早是出現在意大利的修道院,有修女製作此杏仁甜點替代葷食,直至1533年佛羅倫斯的公主嫁至法國,才把此餅食帶到法國。
一些法國城市和地區都宣稱他們所產的馬卡龍歷史悠久,種類多樣。聖埃米里翁創始這種杏仁甜餅,它的做法可以上溯到1620年,當時有位修女叫玉蘇琳,在聖埃米裏翁建立了修道院。因為有見當地出產的杏子很多,有各種口味,甜的、苦的,於是加入白糖、雞蛋清等等,就這樣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甜杏餅,其配方流傳到今天。而今天大家見到的杏仁小圓餅,是二十世纪初期,巴黎的糕點師傅Pierre Hermé成功改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