彪哥和多位影視界義工黃允財、蘇杏璇、雪梨、嚴浩、余慕蓮等合照在馬鞍山。(攝於2008年) |
彪哥與老礦工及波叔合照。(攝於2007年) |
義工將物資分配。(攝於2012年) |
毛澤東說過,一個人做點好事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。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成彪真是個好人,他除了到內地貧困山區捐資興建希望小學逾百間外,在香港則是常年探訪老人,歲晚必去的是馬鞍山村和清水灣湛山寺的老人院,他發動一班義工把善信捐出的物資,如糧油餅食或是頸巾冷帽,送給山上和院中的老人。
也不記得從何時開始,我成了彪哥的義工兼司機 。 只要他前一天來電通知集合時間,翌日便按時載貨或載人,幾輛車一起出發前往目的地。我的車子也曾接載過多位知名的藝員和導演義工,大家本着同一相標而行善,無分彼此和宗教地幫助老人。
1月15日(舊暦年廿一),天陰有雨,彪哥號令再一次歲晚到馬鞍山村送暖 。 另一枝送暖義工香港佛教南傳佛學會(大埔泰國廟)的出家人和十多位泰姐早在村口等候,大家下車馬上排列紅白藍膠袋,逐一分發物資,遺憾的是今年領取物資的老礦工(包括遺孀)人數,比去年又不幸地減少,只有35位。
為防天雨弄濕,大家把物資搬到室內。(攝於2012年) |
彪哥特意拿來幾本舊相簿給大家看,原來是廿多年前他到馬鞍山探訪老礦工拍下的照片,那時他還手抱兒子參與, 物資要用大貨車來運送。
彪哥是在八十年代認識了馬鞍山天主堂的附屬學校任教的張渤老師,知道了失業老礦工需要接濟後,便一年一度為馬鞍山老礦工歲晚送暖,廿多年來從不間斷。自從礦場結束後,張渤老師負起照應仍在山上居住的老礦工的責任。例如協助他們申請公共援助、帶他們看醫生等。張老師默默耕耘,無私的服務,終於吸引了無綫新聞部的注意,派人訪問張老師,並為馬鞍山的老人製作了特輯。
彪哥(右二)與波叔(左一)多年來為歲晚送暖合作無間。(攝於2008年) |
接濟馬鞍山老礦工,曾出現一段熱潮,善心人絡繹不絕。張老師不幸於2001年因病逝世,接捧者是馬鞍山村老人會負責人林木波,近十年都是由他去統計需要接濟的老人數目,以便準確派發物資。
彪哥在事情辦妥後嘆一杯山水香茗。(攝於2008年) |
在香港淪陷時,日本人就發現馬鞍山有鐵礦。日本戰敗,廣州的大公洋行遷到香港,48年租鐵礦,49年正式開採。全盛時期共有四、五千工人,分三班工作,高峰期每天產量1300噸,開採得來的礦砂多運往日本提煉為鐵。及至七十年代在外地競爭及市場變窄之影響下,礦場被逼於1976年4月停止開採。廿多年來,共採了三分一的鐵礦,還有約三萬噸鐵礦石尚未開採。
波叔說,村內的老礦工都是在馬鞍山開採鐵礦時散居四周山頭,他們來自內地多個省份,有些更曾是國民黨老兵。因為大部份的老礦工都是在國共內戰時從中國北方逃難到港,故他們多帶有濃厚的山東口音的國語,再混雜廣東話。因此,老礦工多難以與村外居民難以溝通。
山上的老礦工花果凋零人數日減 。(攝於2008年) |
在1976年停止開採鐵礦後,只剩下礦工285人。波叔說,幾十年來,天主教、基督教、佛教的人士均很關心這批山上老人,經常贈送物資金錢。老人會憑著社會人士的捐助運作,照顧山上老人的日常所需和醫療喪葬等福利服務。
隨着時光的消逝,山上老人越來越少,如今仍繼續每年上山為老人贈送物資的便只有藝進同學會、一位太太和彪哥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